形态描述
标本采集地 正模:♀,东海(25°30′N,121°00′E),水深86m,底质贝砂,1983.07.30。
形态描述 头胸甲表面及边缘密具细颗粒,宽稍大于长,后半部隆起,肝区甚隆,颊区突出于肝区,尾胃区具一突起,其两侧各具一小突起,肠区甚隆,向后突出于后缘中央,额缘中线由一微小缺刻分成,具两宽叶,每叶前缘呈波状。口前板从背面可见,眼小,背缘有2条缝。前侧缘长于后侧缘,中部具一缺刻,缺刻之后向后斜直,前、后侧缘之间各具一小突起,后侧缘向内收敛,后缘宽于额缘,两边各具一钝三角形突起,两突起之间平直。
第3颚足表面密具细颗粒,外肢末半部窄于基半部,末端圆钝,内肢长节短于座节,呈三角形。
螯足不很长,其长度为头胸甲长度的2.4倍。各节表面具不规则细颗粒,近边缘及边缘颗粒较密集。长节粗壮,其长度约为宽的4倍,腕节短小,掌节呈长方形,长为宽的2倍。可动指长于掌,两指合拢时末端交叉,内缘无空隙,均有小齿,末半部的齿大于基半部。
步足纤细,以第1对为最长,依次渐短。第1对长节呈扁柱形,长为宽的6倍,边缘具一些细颗粒。腕节内、外缘的末半部有细颗粒,掌长为宽的2倍,后缘约末1/3处具一钝突起,此突起在第2、3对逐渐不明显,末对掌节后缘无任何突起,各对指节长于掌。
雄性腹部分为4节(第3至第6节愈合):第1节短,第2节长,为第1节的3倍,表面密具细颗粒,愈合节基部的细颗粒较明显,近末端中线具一“A”形薄齿,尾节甚长,长为宽的2倍,表面较光滑。
雄性第1腹肢呈长“S”形,基部1/3处较宽,中部粗细较均匀,末1/3大部分变宽,末部收窄,末端具一钝齿及半圆形突起,周围具短毛。第2腹肢十分瘦长,长于第1腹肢,也呈“S”形,末端尖。
标本测量(mm) 头胸甲长 头胸甲宽
正模♀ 5.1 5.3
形态描述 头胸甲表面及边缘密具细颗粒,宽稍大于长,后半部隆起,肝区甚隆,颊区突出于肝区,尾胃区具一突起,其两侧各具一小突起,肠区甚隆,向后突出于后缘中央,额缘中线由一微小缺刻分成,具两宽叶,每叶前缘呈波状。口前板从背面可见,眼小,背缘有2条缝。前侧缘长于后侧缘,中部具一缺刻,缺刻之后向后斜直,前、后侧缘之间各具一小突起,后侧缘向内收敛,后缘宽于额缘,两边各具一钝三角形突起,两突起之间平直。
第3颚足表面密具细颗粒,外肢末半部窄于基半部,末端圆钝,内肢长节短于座节,呈三角形。
螯足不很长,其长度为头胸甲长度的2.4倍。各节表面具不规则细颗粒,近边缘及边缘颗粒较密集。长节粗壮,其长度约为宽的4倍,腕节短小,掌节呈长方形,长为宽的2倍。可动指长于掌,两指合拢时末端交叉,内缘无空隙,均有小齿,末半部的齿大于基半部。
步足纤细,以第1对为最长,依次渐短。第1对长节呈扁柱形,长为宽的6倍,边缘具一些细颗粒。腕节内、外缘的末半部有细颗粒,掌长为宽的2倍,后缘约末1/3处具一钝突起,此突起在第2、3对逐渐不明显,末对掌节后缘无任何突起,各对指节长于掌。
雄性腹部分为4节(第3至第6节愈合):第1节短,第2节长,为第1节的3倍,表面密具细颗粒,愈合节基部的细颗粒较明显,近末端中线具一“A”形薄齿,尾节甚长,长为宽的2倍,表面较光滑。
雄性第1腹肢呈长“S”形,基部1/3处较宽,中部粗细较均匀,末1/3大部分变宽,末部收窄,末端具一钝齿及半圆形突起,周围具短毛。第2腹肢十分瘦长,长于第1腹肢,也呈“S”形,末端尖。
标本测量(mm) 头胸甲长 头胸甲宽
正模♀ 5.1 5.3
生境信息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本种与四国拟坚壳蟹(Praebebalia sikokuensis)、双齿拟坚壳蟹(Praebebalia bidentata)十分相拟,不同之处见下表。